淺談海綿城市在城市園林綠地系統中如何實現
發布:山東輝煌類目:行業動態
熱點:海綿城市,園林綠地 點擊:2698 發布時間:2018-02-06
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的重要景觀,能夠將城市的降水進行分流,導向地下排水管道,對于城市預防洪澇災害有重要意義。運用海綿城市理論,優化綠地系統的設計,能夠有效提高綠地的蓄水、凈化功能,從而降低城市的洪澇災害風險。下面將簡單介紹海綿城市的定義、內涵及下沉式綠地的優化設計方案。
1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重要性
“綠地”作為城市規劃專門術語,在國家現行標準《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50137-2011)中指城市建設用地類型,其中包括公共綠地、生產和防護綠地兩個類型。城市綠地是指用以栽植樹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設施,基本上由綠色植物所覆蓋,并賦以一定的功能與用途的場地。狹義的城市綠地,指面積較小、設施較少或沒有設施的綠化地段,區別于面積較大、設施較為完善的“公園”。合理化、規范化、科學化的城市綠地規劃能夠提高城市自然生態質量,有利于對人們生活環境的保護,還能提高城市生活的質量。調試環境心理,增加城市建設的美學效果,增加城市的經濟效益,有利于城市預防洪澇等自然災害,凈化空氣污染。
2 海綿城市對園林綠地的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影響著城市現代化的發展建設,對城市的水體循環、雨水循環和地表的囤積水都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由于水體流動相對比較緩慢,影響著城市的安全和穩定。為了促進城市的建設和發展,相關專家提出了海綿城市思想,該思想在運用中,促進了自然水體的循環和發展,對緩解地表水,加快水體的處理具有重要作用,對雨水的吸收和處理速度造成了影響。在海面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加強城市的園林綠地建設,園林綠地建設對促進海綿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建設海綿城市之前,需要對城市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解,制定出符合城市建設發展的方案,結合城市具體的發展需求,緩解了排水管道的壓力,能起到最地表水消化的功能,有效的降低了城市內澇發生的可能性,促進城市水資源的循環,加快了園林綠地在海綿城市中的應用效果,滿足了當前海綿城市的建設需要,對促進城市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3 海綿城市理論在城市綠地系統中的應用
3.1 豎向設計
設計下沉式綠地需要與環境相結合,應充分考慮周圍建筑、道路高程等一系列因素,使雨水能夠緩慢流入下沉式綠地中。道路周圍的下沉式綠地一般設置在路緣石和人行橫道之間,由于下沉式綠地靠近機動車道和人行橫道,所以要合理設置綠地與雨水口、硬化地面的豎向銜接方式,保證人們出行的暢通和安全。首先,硬化地面應與下沉式綠地保持一定坡度,而且坡度不宜過大,使雨水通過地面緩慢流向綠地。然后,路緣石與地面高度要保持一致,如果路緣石高于地面,那么每塊路緣石上都要設置缺口,并在缺口附近均勻鋪設鵝卵石,使雨水分散進入綠地。最后,在綠地中或綠地與硬化地面銜接處設置雨水溢流口,并在雨水集中入口處栽種植被或覆蓋保護膜,防止雨水長期沖刷造成土壤流失。
3.2 轉變綠地系統規劃理念
城市綠地建設對城市雨水有滲透、滯留和凈化的作用,是城市綠地部分生態功能的體現。傳統綠地系統規劃雖然也強調綠地生態功能以及效益,重視綠地系統規劃的科學性,而在海綿城市背景下,綠地系統規劃以原有的規劃為基礎,不斷深入微觀層面的綠地空間建設雨水循環的作用,促使在綠地系統規劃中更加全面地考慮當地環境因素、氣候條件以及地理特征,保障了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質與量。此外,還需確定具有海綿效應的綠地比重以及城市綠地的數量,在此基礎上,進而促使城市綠地與自然河道、樹木園林以及其他具有海綿效應的用地空間盡可能實現具有聯系的循環系統,從而進一步強化綠地建設技術對規劃目標是現代的保障。
3.3 園林綠地的建設
(1)綠地地形,地形建設中,先要保護好自然地形、植被,在此基礎上,再規劃園林綠地的設計與建設,綠地地形控制中,充分利用自然的海綿體,適度改造園林綠地周圍的水塘、水池等,構建小型攔水壩,便于滯留或疏導雨水,地形設計中,園林園路的平臺,均要高于兩側綠地,方便雨水的排滲;
(2)綠地水體,其在園林綠地中的建設,提倡降峰減流,建設景觀蓄水小壩,如水體、水景等,園林綠地的園路、洼地,都要考慮周圍排水系統的安置,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加地下蓄水池,園林綠地水體的面積,高于 20%,不論是永久綠地,還是設計的臨時綠地,都要規劃好相關指標;
(3)下沉式綠地,是指園林綠地中,下沉式的綠地,表現為下凹、低勢狀態,綠地的總體高程,需要高于硬化地面,一般以 5~25cm 為標準,雨水溢流口,需要在綠地和硬化地面之間,下沉式綠地建設中,比較重要的是土壤、植物的配置,土壤必須具有疏松透水的特性,改良黏性比較大的土壤,確保其具備疏滲的標準,因為下沉式綠地中,經常處于浸水的狀態,所以栽種兩棲植物,適應短期水淹的狀態,可用的植物有水杉、楓楊等。
綜上所述,城市園林綠地對雨污水滲透、儲存、過濾及排放,然后流入人工濕地自然凈化,或歸入自然生態河道,流向城市園林綠地、山體,做水土保持和雨水積蓄用,使城市綠地保持豐富的自然景觀的基礎上,實現像“海綿”一樣吸水和適時排水的能力,并且對自然災害具有良好的應對力,在城市綠地系統中更好地助力整個城市完成海綿城市的進化,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